关于"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黄河"二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05:17:22
有人说其实不是"黄河"而是"黄沙",到底哪个才对?为什么?详细些,谢谢!

周培源先生有一篇文章,叫《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1],曾长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笔者因为给学生讲《大学语文》,又接触到这篇文章,其中引到竺可桢同志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古诗的例子,我觉得有必要谈一谈。文章中说竺可桢同志通过考证,认定王之涣的《凉州词》应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跟通行版本的不同主要是首句,将“黄河远上”换成了“黄沙直上”。并且说:“这是很合乎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情况的,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唐朝开元时代,写边塞诗的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春天几乎每天都要刮起黄沙,直冲云霄的情况是熟悉的。……实际上黄河和凉州及玉门关谈不上有什么关系。”作者进一步肯定说:“竺可桢同志这番考证,比起一般的考证更进一步,更带有科学性,所以更有说服力。”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也肯定了竺可桢的考证。“从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上考查,凉州和玉门关均在甘肃省境内,而黄河上游的上半部在青海省境内,黄河距凉州和玉门关甚远,且有大山相隔……而凉州词是写玉门关一带边塞春季景色,怎么能把黄河写进去呢?”[2]文章作者运用现代地理学知识对竺可桢的考证作了经验性的详细解释,并没有什么新发现。竺可桢同志的这个论证,从表面来看合情合理,但笔者看来,实际上是不容易讲通的,还是用“黄河远上”要好一些。原因如下:

首先,如果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可见其势力很大,竺可桢的考证也说“每天中午都要刮起黄沙,直冲云霄”,这基本可以看作是现在北方常见的沙尘暴天气,这种天气,往往尘土飞扬,黄沙漫漫,整个天空都被染成灰黄色,其时能见度是很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天空怎会有白云?并且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清楚地看到一片孤城、万仞高山,因为诗歌强调的是它们的整体概貌。这种情景只有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才能看到。“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当时连风都刮不到玉门关外,这证明作者写此诗时,基本是阳光明媚,平静无风的。

其次,文学允许虚构、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段的存在,诗歌同样如此。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事事“落实”了。作为自然科学家,他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往往会受其专业的影响,自然科学强调客观实际的调查,重视理性分析,常常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进行研究。这样做,就使得他